發布源:深圳維創信息技術發布時間:2020-10-09 瀏覽次數: 次
數據泄密頻發,個人數據隱私與開放的界限在哪“當我們沉浸于技術帶來的空前便利與無所不能之時,也將自己暴露得無處遁形,總要有人為品嘗的甘果買單。
財經網 實習生 張一健康輕食正在成為都市白領追逐的新時尚,遍刷Top榜挖掘潮流輕食餐廳,瘋狂打call網紅無添加單品&helpp;&helpp;繁忙工作之余還要為高逼格自我標榜煞費精力。
倘若此時,有人專門根據你的DNA為你推薦最適合的食物并將食材打包處理送貨上門,你會作何反應?食材電商Habit便是這樣一家公司,通過采集用戶的血液分析DNA和各種食物標記物,用專門算法分析出用戶最適合吃的食物是什么,制定相應的食譜。
最后,Habit會把所需的食材處理好和食譜一起打包送上門。
整個流程簡單,操作方便。
面對這份從膳食角度推薦的智能定制化套餐,你是否會因為新鮮感而按下體驗鍵?不過一旦你選擇按下接受按鈕,迎接你的除了精準化食譜推薦,還有幕后的資料攫取和信息“綁架”,你的餐飲習慣、個人隱私、甚至DNA數據都已被Habit收入囊中。
當你了解到自己DNA數據的重要性以及泄露可能帶來的未知的危險性,你是否還會為盲目接受網絡服務而不自覺泄露個人信息,你是否為其中的信息風險做好了準備?用戶信息高度暴露,安全籌碼被握在平臺手中阿里系旗下支付寶在“年度賬單”活動中弱化提示套取用戶數據;中國最大的內容平臺今日頭條被指責利用手機麥克風獲取用戶數據隱私;百度旗下“手機百度”“百度瀏覽器”在未取得用戶同意的情況下獲取諸如“監聽電話、定位、讀取短彩信”等各種權限;騰訊方面,吉利控股董事長李書福公開質疑微信偷看用戶聊天記錄&helpp;&helpp;巨頭公司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名目繁多的初創公司?說來也極具諷刺,無論DNA還是指紋、Face ID,我們將更多隱私信息交出去的初衷是為了更安全,而這種基于網絡安全的訴求,最終反而讓我們以身犯險,被置于更龐大的不安之中。
煞費精力套取用戶隱私的不僅僅是各種企業,不少城市也正在自覺或不自覺地扮演著隱私搶奪者的角色。
在多倫多靠近安大略湖區域有這樣一方“碼頭區”,這里安置了大量傳感器和攝影頭,全程跟蹤每一位在這里生活、工作抑或僅僅是路過的人,然后通過強大的數據收集及分析能力開發系列智能服務產品,打造一座“未來之城”。
看似安全度保障性高、服務體驗感強的這一“碼頭區”計劃,卻正因其令人拍案叫絕的高科技優勢令多倫多居民擔憂,目前決定入駐的企業只有Google加拿大分公司一家。
在“碼頭區”,寒冬時節,自動加熱的馬路能融化積雪確保騎行安全;居民社區采用智能微電網解決方案,不再依賴化石燃料供電;這里的快遞將由機器人投送,垃圾也由機器人負責處理&helpp;&helpp;但是,享受這些“便利”服務的代價是將自己置身于其星羅棋布的監控之中,交出你的“隱私數據”。
其實,享受移動互聯果實不可避免地要讓渡部分個人信息,以暴露隱私換取便利的行為已經無處不在:購物網站上每一次點擊和消費、搜索引擎的每一次輸入&helpp;&helpp;你的信息一旦產生,就再也不會從網絡上消失,你越依賴智能手機,它們知道的就越多;用戶信息維度進一步提升,用戶畫像也更加精細。
對此,國內最大安全漏洞平臺烏云一位ID為“瘦蛟舞”的安全分析師說:“手機上的任何操作或數據都會轉化為二進制,保存在存儲或者閃存里。
數據的收集過程從你開始使用一臺新的智能設備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應用的開發者、發行渠道和手機系統本身,都在忠實地記錄每一筆使用和存儲的數據,讀取短信記錄、通話記錄、地理位置信息、通訊錄、手機是否連上Wi-Fi等都是明著寫出來的權限。
大數據面前無隱私。
如果你有什么事情,不想讓任何人知道,也許一開始你就不應該去做這件事。
Google前首席執行官Eric Schmidt說。
很可能在未來,從你注冊第一個互聯網賬號開始,你一生的發展軌跡、最有可能的成長歸宿,都已經在大數據的計算服務器中有了雛形。
個人數據隱私與開放的界限在哪里?隱私暴露日趨常態化,然而用戶的數據安全意識卻異常淡薄。
根據CosumerReports調查,將近40%的受訪者的智能手機連最基本的防范設施都不曾設置,更別提隱私安全。
處于如此被動位置的用戶隱私如何保障?數據采集的合法性怎樣解決?用戶數據所有權如何界定?用戶數據交易應本著哪些原則?2015年百度被訴侵犯個人隱私:原告在百度搜索了整容相關信息后被定向推送整容廣告,她認為百度侵犯了其個人隱私。
然而,南京終審判決百度不構成侵犯用戶隱私權,因為百度利用Cookie技術收集、利用數據信息,雖然具有隱私屬性,但其終端只是特定IP地址的瀏覽器,不與特定用戶產生必然關聯。
雖然此案以百度不構成侵犯用戶隱私權判決告終,但是,對Cookie收集手機用戶隱私這一行為用戶是否知情、采集信息是否經由用戶許可以及用戶數據交易等仍存在諸多疑點。
首先是數據采集合法性如何鑒定?實際上,用戶有權決定數據是否被采集。
螞蟻金服首席隱私官聶正軍表示,“最重要的是把決定權放在用戶手上,在透明的、用戶知情的情況下讓用戶自己選擇。
企業要擺正姿態,讓用戶知道會采集他的哪些信息、怎樣使用這些信息、將用于哪些合理的目的,要讓用戶更強地感知自己擁有的權利。
不僅是阿里,2017年9月19日,蘋果在safari瀏覽器的新版本中推出了默認啟用的“智能跟蹤預防”功能,限制第三方訪問儲存在用戶設備上的Cookie文件。
同年12月,百度也把“取消cookie監測”的選擇權交給用戶,讓用戶可以便捷取消使用cookie功能。
在敏感數據采集操作上,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模糊化處理。
蘋果CEO庫克iphoneX發布之后,承諾面部數據只會存儲在手機本地上,此外,在iphoneX上蘋果使用了差別隱私技術來保護面部數據,對數據增加大量“噪聲”使關于特定個人的數據模糊化,就像有成百上千個吉他演奏者同時亂彈,你很難找出那個真正跑調的人。
在金融行業里數據采集還有一種處理方式——模型加工。
芝麻信用會用到一種叫“多方安全計算”的技術,把收集到的用戶信息經過模型加工處理,得出芝麻信用分。
此外,對于與服務無關的信息采集應堅決杜絕。
譬如:有些只是用來推送壁紙的應用,要求獲取地理位置和聯系人列表;一個永遠打不到高分的游戲,也安裝插件監測用戶平時和誰打電話;生活服務類應用,甚至偷窺用戶還裝了什么別的應用&helpp;&helpp;其次,用戶數據歸用戶所有,用戶有權公開并獲得收益。
2017年,美國聯邦法院判處一則關于UGC數據隱私和所有權案:美國獵頭公司hiQ Labs編寫腳本抓取LinkedIn數據,遭LinkedIn狀告,然而結果以LinkedIn敗訴告終,聯邦法院裁定,抓取不侵權,LinkedIn設置的反爬取條例無效。
LinkedIn上公開的用戶數據屬于用戶所有,用戶愿意在此平臺公開個人信息說明不介意被轉發,而hiQ Labs作為獵頭服務商,其行為不能證明對用戶隱私造成了侵害。
企業應對平臺上的用戶數據負責。
2017年3月,Facebook更新了用戶隱私政策,禁止平臺上的開發者將數據分享給試圖監控用戶的任何第三方公司或機構。
企業要堅持底線,有所為有所不為,杜絕打著大數據旗號而實際進行偽大數據行為,即企業的目的不是給用戶提供服務,而是想做數據買賣。
喬治城隱私與科技中心執行主管阿爾瓦羅·貝多亞曾提出:“假設有人從街上走過,那么毫無關聯的公司難道不應該先征求他們的意見,隨后才能去進行身份識別?”應不應該在不征求用戶意見的前提下使用面部數據?至今還沒有明確共識,歐洲監管機構在即將出臺的數據保護法規中嵌入了一套原則,規定包括“臉紋”在內的生物信息屬于其所有者,使用這些信息需要征得本人同意。
我國數據交易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目前在評定哪些數據為不可交易數據、可模糊交易數據和可交易數據方面,還面臨法律法規不健全,數據安全、數據所有權、數據開放等諸多問題,有必要健全數據管理體系,明確法律邊界。
誠如《經濟學人》所說:數據就是新時代的石油。
根本不用企業主動出擊,網絡大數據幾乎可以搞定一切。
事實上,我們的每一個網絡行為都是互聯網海量數據中的一點一滴,經過深度的數據分析,轉而用于商業中,價值不可估量。
但是,個人數據隱私保護成為橫亙其中不可逾越的問題。
去年年初,俄羅斯社交媒體出現大規模“個人空間”關閉現象,用戶不愿再將自己的私生活暴露在大眾的審視之下,而是只和小部分熟知親友分享動態。
尼爾·波茲曼曾預言,我們終將毀于我們所熱愛的東西。
當下,價值巨大的“新時代石油”如何合理開采成為需要用戶、企業、政府等各方通力合作、共同解決的重要問題。
Copyright © 2021 深圳市維創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