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源:深圳維創信息技術發布時間:2020-09-14 瀏覽次數: 次
一方面,其影響范圍從上海地區不斷向全國各地擴散,海南、香港等地都相繼被卷入。
另一方面,輿情熱度居高不下,國際關注度也不斷地提高,多家外媒都進行了跟蹤報道。
而對上海福喜本身而言,除5名責任人被刑拘外,其母公司美國OSI集團高層亦被監管部門兩次約談,敦促其切實履行承諾,主動配合監管部門調查取證。
麥當勞:對輿情發展研判不足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此前曾撰文指出,作為本次事件中受影響最大的相關方,麥當勞、肯德基在回應時間、回應渠道及回應態度之上,有不少可取之處。
然而,隨著輿情的發展,麥當勞中國相關聲明的前后失據和香港麥當勞的應對失范,久經沙場的洋巨頭們也暴露了他們在進行系統的輿情管理制度建設,尤其是在一些細節和流程處理上的不足。
7月24日,在連續發布兩個情況說明和致歉聲明之后,麥當勞中國發布了第三個聲明,表示“決定終止與上海福喜的業務合作,逐步將供應來源調整為河南福喜,期間,我們將繼續向河北福喜采購部分產品”。
這份聲明引發了大眾的嘩然,也讓麥當勞陷入了被動境地。
輿論質疑:公司如何保證河南及河北地區的福喜公司沒有問題?28日,麥當勞發布第四份聲明,改口稱全面停止福喜公司產品采購,并稱這是“注意到外界對我們使用福喜的食品產生擔憂”,“在傾聽了大家聲音后”所做的決定。
公關行人士尖銳指出,麥當勞此舉完全展示了其“迷失”的心情和狀態,麥當勞及其公關團隊此時已然亂了陣腳。
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則認為,這兩份聲明前后的變化,說明其內部對輿情的發展態勢研判不足,存僥幸心理,在采取具體的應對措施之時,邏輯不清。
據香港媒體報道,7月21日香港麥當勞在回應傳媒查詢時稱,香港麥當勞沒有任何產品出自福喜事件中所提及的食品廠。
但這個謊言很快就被網民和香港食環署戳穿,香港食環署稱,香港麥當勞曾進口上海福喜熟雞腿肉和冷藏肉餅,且銷售完畢。
香港麥當勞隨即發表聲明,稱翻查記錄證實確實曾經從上海福喜進口產品,且均已全部使用。
監管部門“打臉”,輿論大嘩。
為此,麥當勞27日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向市民道歉,董事總經理黎韋詩現身新聞發布會,承認在發放信息方面有改善空間,表明立即停售福喜產品。
如果說香港麥當勞第一次表態確非公然扯謊,只是在未及查明實際情況的前提之下的習慣性否認,那么,其在輿情預警和應對流程之上,存在極大不足。
當上海地區麥當勞事發之后,香港麥當勞本應第一時間觸發相關輿情機制,盤查是否曾經使用問題產品,隨后擬定統一的對外說辭。
上海福喜:輿情應對全盤皆失撇開企業在食品安全上的責任不論,事件主角上海福喜及其母公司福喜集團在輿情管理及危機應對上,可謂全盤皆失。
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分析師認為,對作為在食品這一“高危”行業謀生計的公司,福喜集團似乎并沒有一套系統、科學、可操作的輿情管理機制,以及行之有效的危機應對機制。
一是動作遲緩、反應滯后。
據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觀察,在相關報道出來之后,上海福喜及其母公司福喜集團直到第二天下午,才在公司的官方網站上貼出“公司管理層感到震驚”、“愿意承擔責任”的聲明;直到第四天,集團公司的領導人才出現在媒體和公眾面前表示歉意。
相比于麥當勞、肯德基在相關媒體報道曝光的第二天凌晨便發布聲明進行回應,上海福喜對輿情危機的反應不僅是緩慢,簡直遲鈍。
二是避重就輕、誠意欠奉。
盡管在相關的聲明及隨后的新聞發布會上,福喜集團都曾向公眾道歉,但對于問題產品的具體召回措施,卻語焉不詳,對于相關受害企業及消費者的賠償問題,更是閉口不談。
在集團CEO的道歉聲明中,甚至不合時宜地吹捧其在河南的工廠:“盡管如此,我們還是為我們位于河南的擁有世界頂尖設備的全新工廠感到驕傲,這座新設施體現出福喜集團重組的自信和對中國市場的高度承諾。
”不僅如此,在其宣布的5項措施中,甚至有一項為“為了更好地讓中國消費者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未來三年將投資1000萬用于食品安全教育活動”。
這等言辭和舉動,引來了輿論的如潮“槽水”:自己公司出了食品安全問題,卻暗指中國消費者不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此外,其對輿情的監測及對輿情發展的研判能力,幾乎為零。
福喜問題,屬于早有預兆的系列輿情。
媒體獲悉,早在去年,微博上即已有關于網民曝光其為麥當勞提供各種有質量問題的產品,并指出其內外有別,給日本麥當勞提供的是優質原料,而中國卻用的過期原料和質量較差的原料。
直到最近出事,相關微博再次被翻出。
在其后的輿情發展過程中,還陸續出現了阻撓調查、員工接受采訪時稱違規“有高層授意”等火上澆油、前員工反映問題被辭退等情形。
無疑對本已焦灼的危機火上澆油。
從目前輿情的發展態勢來看,此次事件對上海福喜的打擊可能是致命的,有媒體援引法律人士的觀點指出,福喜可能面臨天價罰單,并可能被吊銷生產許可證,后面還可能面臨來自相關企業和消費者的民事賠償訴訟。
欲從此次打擊中重新站起,上海福喜必須經過一個漫長而艱巨的聲譽修復的過程,而其在聲譽修復的第一步便做錯了。
美國聲譽管理專家萊斯利·蓋恩斯-羅斯在其著作《公司聲譽危機》中指出,欲拯救公司的聲譽危機,第一步就是要勇于擔責,且要領導人先行,與受害方共擔痛苦,其中一項重要動作就是道歉。
但她也同時在書中強調,挽救公司聲譽,最重要的是“措施、措施,還是措施”,沒有措施,無論多么真誠的道歉看起來都像是推卸責任、粉飾太平。
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此前亦曾撰文指出,當公司行為對相關方利益造成實質損害的時候,言語上的“對不起” 并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道歉”,公眾更需要公司拿出實際的補償方案。
公眾需要的不是空頭允諾,而是實際的解決方案——比如承諾召回問題產品、或未來改進管理層工作計劃、或如何展開自查內糾,或補償投資者和消費者的方案等實際舉動。
否則,不僅公司承擔錯誤的誠意會受到質疑,甚至公司往后恢復聲譽的能力也可能遭到公司利益相關方的懷疑。
Copyright © 2021 深圳市維創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